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上海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目标任务、完成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点任务、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任务、率先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收官之年,还是经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考验之年,也是学校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高水平海事大学、开启新征程的关键年。
学校党委2020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政策,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各方面各环节,一手抢抓交通强国、海洋强国、上海“五个中心”、临港新片区建设等历史机遇,推进学校改革发展重点任务有序实施,激励党员干部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确保打赢疫情防控战役,夯实内涵建设,全力完成既定的重点任务和目标,布局进一步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海事大学建设的新起点、新征程;一手强抓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管党治党“四责协同”机制的深入推进,强化学校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营造风清气正、安全稳定的政治生态。
一、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把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为突出任务
1.坚决把确保疫情期间师生生命安全作为核心要求,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加强校园管理防控工作。坚决落实中央、市委、市教卫工作党委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相关决策部署,全面贯彻“严防扩散、严防爆发,确保一方净土、确保生命安全”、“严防境外输入”等要求,制定实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落细落实校园疫情防控措施,毫不放松抓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制定实施疫情期间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方案,确保“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扎实落地。加强在线教育课程质量监控,做好在线教学反馈与改进,推进在线教学提质增效;指导二级学院制定实施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方案,稳妥推进在线教学和舆情引导工作。精细化做好留学生疫情防控工作,针对留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好分类施策。在市教卫工作党委指导下,加强与浦东新区在卫生防疫指导、医学隔离、病例转诊等方面的联防联控和对接协作。发挥典型引领和榜样激励作用,做好相关推优工作及本校奖励表彰工作。完善细化学生返校复学工作方案,统筹抓好学生返校复学前各项准备,确保学生安全、有序返校。
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教卫工作党委决策部署,坚定办学政治方向
2.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对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结合起来,纳入党员干部自学、集中学习研讨、各级各类培训的必修课程,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学科化、原创性研究阐释。扎实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加强市级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以先进的科学理论引领学校改革发展。
3.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鲜明导向。强化校院两级党委(党总支)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抓好主阵地建设管理,抓实举办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审批制度,抓实教学督导和领导听课等制度。加强各类媒体平台的规范管理和网络安全管理。强化意识形态工作专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具备较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的评论员队伍。加大对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的研究与策划,提升整体队伍的育人能力。做好智库建设与管理,强化党管智库,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和舆论引导功能,加大成果规范报送力度,拓展成果应用渠道,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智库品牌。
4.加强思政工作的理论支撑和内容供给。围绕“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弘扬党的诞生地文化,实施“红色文化普及”“红色足迹展示”“优秀党员寻访”“红色育人联盟”等主题教育活动。围绕“全面小康”强化经验总结凝练,举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征文活动,“给00后讲讲小康社会”活动等。围绕“情感认同”,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做好文教结合,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做精做强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传统品牌项目。大力挖掘并发挥好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进一步拓宽思政教育的育人载体。加强“学习强国”平台的运用建设,提升学习成效。围绕新时代高校教师“十项准则”等,制定细化措施,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选树和宣传优秀师德典范,大力弘扬高尚师德。
5.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强化文明创建。强化责任意识,优化新闻选题制度,结合学校重要工作、重大活动和重要时间节点,持续输出高质量原创作品。做强新闻中心平台,推进媒体融合。加强舆情管理和风险管控,做好风险评估和舆情引导。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推进新闻中心联系人制度,畅通校院新闻渠道。借力临港新片区新闻中心资源,做大做强新闻外宣。做好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做好校内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发挥校史育人功能,注重校史史料征集,加强藏品保护。以红色港湾为品牌引领,宣传展示党建成果。强化宣传思想文化队伍能力建设,配齐建强宣传干部队伍。
6.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构建和谐校园。完善学校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安全风险管控,构筑“三防”结合的立体防范体系。狠抓安全责任落实,强化层级管理。关注新兴安全领域,建立健全国家安全和反恐工作机制,确保政治稳定。做好突发性事件和各类案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加强和改进安全教育与培训,增强风险预判能力。做好校园安全宣传工作,加强联防联治。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系列主题活动。做好保密工作。
三、持续深化改革,着力重点工作,布局建设发展的新起点、新征程
7.科学谋划学校办学定位,布局新征程。立足应用研究型大学分类实际,聚焦学科、专业等优势,进一步凝练特色,优化布局,对标国内、国际一流标准,做大做强已有的竞争优势,挖掘、激活现有的比较优势,培育、扶持可能的后发优势,打造学科、专业集群,强化专家型梯队、团队建设,着眼于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晰学校发展新目标、新方位,谋篇布局新征程,持续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8.编制“十四五”规划,推进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系统总结“十三五”规划执行落实情况,全面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临港自由贸易新片区建设,不断提升学校对接上海城市发展的匹配度和服务能力水平,梳理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结合办学定位、发展目标,立足实际,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持续深化改革,对接市教委应用研究型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着力构建校内分类评价体系,创新相关体制机制。强化制度设计,规范制度运行,优化流程再造,提高办学治校的工作水平和能力。
9.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贯彻落实中央和上海市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文件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顶层设计,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落实《中共上海海事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师资招聘和人才引进等相关制度。深化分类评价、教师聘用、职称评聘、绩效分配、考核评价等人事制度改革,强化激励措施。推进人才引进“三大计划”。开展“四大计划”人员培养及考核工作。做好新聘任教师培训。开展各类高层次人才称号申报工作。加强师资博士后凯发k8国际首页的人才招聘及培养工作。
10.夯实优势特色学科,强化基地建设。完成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任务,迎接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2014-2020年)绩效考核与评估工作。凝练研究方向,集聚高端人才,组建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团队,增强标志性成果产出。申报省部级以上重点研究基地,做好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协调组织工作。加强市发展研究中心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建设,做好考核评估工作。积极参与科协工作,充分发挥科协的平台优势,提升学校创新发展能力。大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进一步推进理工、人文的分类评价。
11.强化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推进一流本科建设,加大获批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力度,遴选专业申报第二批“双万计划”。开展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根据工程认证受理情况开展相关工作。试点人文社科类专业认证。引导学院开展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申报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进教学改革,开展课程评估。完善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提升通识教育质量。加大“网课”建设力度,培育一批优质线上教育课程。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做好各类教师教学竞赛、学生学科竞赛工作。落实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建立学科导向的优质生源机制。高度重视和加强就业形势监测和教育引导帮扶服务,努力降低疫情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确保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保持稳定。
12.构建完善“三圈三全十育人”体系,提升育人水平。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体系,深化思政课、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上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加强劳动教育,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引向深入。完善教师工作部建设,强化教师思政工作。
13.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国际化办学影响力。推动与境外高校、航运企业、国际组织等的交流合作。实施“海外名师引进工程”,加强高端引领。建立健全外籍教师管理制度。实施“学生全球视野拓展”工程。规范因公出国境管理,提升服务水平。组织好imla理事会会议和年度会员大会。参与建设亚洲国际海事技术合作中心(mtcc),提升专业领域的国际化培训。把脉国际学生流动趋势,延揽世界航运优秀人才。深化留学生教育管理改革。服务上海“一带一路”桥头堡城市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升mtcc管理和运作,促进全球绿色航运技术交流合作。
14.加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夯实办学基础。深化服务型机关改革和后勤服务体系改革,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校园基础建设、信息化建设、实验室建设、图书情报建设等工作,优化办学条件。加强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监察审计、质量管理等工作,保障规范化办学,服务学校发展。
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保障学校事业发展
15.巩固和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续推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真正将之作为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工作的方法论和行动指南。探索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长效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坚持不懈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落实党委(党总支)负责同志定期为党员、干部作形势报告制度。
16.提高站位将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导,在制度设计、制度落实中充分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委书记带头,推动学校各级党政班子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执行好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工作理念和要求,贯彻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三重一大”等制度。推进“三大主体责任”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
17.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贯彻落实市教卫工作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属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领导力建设,提升抓方向、抓定位能力;加强理论学习和集中研讨,增强对新时代的理解力;加大调查研究力度,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强化沟通协调,凝聚共识力量。做好党委、行政换届工作。
18.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党建质量提升工程,对照落实攀登计划、先锋计划、红领计划、筑力计划。抓实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系统落实高校党建“1 2”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院(系)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教职工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充分激活基层党组织活力,进一步强化示范党支部建设。
19.加强干部队伍机制建设。坚持事业为上,选好人用准人,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及《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工作机制,完成新一轮干部聘任工作。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工作。完善中层干部考核机制,提升考核质量。健全干部能力开发机制,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力度,提升工作能力。健全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健全干部交流机制、进退机制。激发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20.深化细化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驰而不息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防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反弹回潮。扎实做好巡视巡察整改落实及“回头看”工作,不断完善对二级单位党组织的巡察制度,确保巡察工作取得实效。深化标本兼治,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与全面从严治党、推进事业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营造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21.夯实统战工作。推进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统战部门和统战干部队伍建设;巩固和拓展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中开展“不忘合作初心 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成果,提高建言献策水平。推进学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大力建设无党派代表人士蓄水池工程,启动党外人士“质量提升工程”。落实少数民族师生工作,构筑共有精神家园。贯彻执行《宗教事务条例》。做好港澳台侨师生工作,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荣誉感。
22.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发挥共青团组织“团结青年、引领青年、服务青年”的优势和育人功能,引领青年成长成才。强化工会职能,健全教代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政治生活权利,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推动完善民主管理。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优化工会实事项目,加强教职工身心健康和帮困救助工作。做好工会换届选举工作。承办教育工会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落实全国妇代会精神,创新妇女工作机制和方法,提高妇女工作影响力。
23.做好老干部和校友工作。做好离退休干部党员和党支部书记教育培训,抓好“示范党支部”创建工作。开展“学先进典型、讲身边故事、助学校发展”正能量主题活动。落实离休干部政策,优化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推进关工委建设。发挥老教授协会的作用。加强离退休工作部门和干部队伍建设,办好专题培训班和业务讲座等。重视校友工作,团结凝聚校友,健全校友网络,创建校友活动品牌,推动校友更大程度参与学校改革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培育校友文化,增强育人功能。